天缘知识 > 生活 > 正文

​戒尺一般打哪个部位(“戒尺”,只是用来打手心的么?)

2024-01-06 01:16 来源:天缘知识 点击:

戒尺一般打哪个部位(“戒尺”,只是用来打手心的么?)

“戒尺”,只是用来打手心的么?

近期,一段武汉某教师用戒尺打学生手心的视频引起了人们的热议。据报道:相关老师已被当地教育局勒令停课反省,并向学生和家长致歉。对于这件事,我不想评论,这里只说说“戒尺”是个“神马”东西。

鲁迅在他的散文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中提到:他的老师寿镜吾先生手中也有一把戒尺。课文注释中是这样解释的:旧时书塾里教师用来责罚先生(打手心)的木板。其实这种解释过于片面,并没有把“戒尺”解释清楚。

“戒尺”通常有两种解释:

一是指佛教的一种法器。它是用两块木板制成,两块木板一仰一俯,这种“尺”通常在皈依、剃度、传戒、说法等仪节中使用所以叫做“戒尺”。许多禅师在考问弟子时,通常是一言不发地当头一棒,或大喝一声,提出问题让其回答,借以考验其悟性。

第二是旧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惩戒时所用的工具,它是宽约4公分、长约1尺的木板(有的是随便找一根木条)。不打不成才,那时的先生信奉“棒打出孝子,严师出高徒子”的真理,常用它来责罚那些学习不刻苦用功的淘气学生。但戒尺不仅仅是为了处罚而存在,有时学生大声地朗读或喧哗,老师想让他们安静下来,叫几声都听不到,这时就会用戒尺在讲台上拍一下,可以让大家都听得到。

“戒”,警戒、惩戒;“尺”,尺度、标准。“戒尺”也含要有惩戒有度的意思。不是随随便便就惩戒的,它是有一定尺度的。不依规矩,难成方圆。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触犯一些规矩,这时老师就会用戒尺进行惩戒,这也只是在口头教育等起不到效果时,采使用的最后一种方式。所以“不常用”,有时也只是“高高举起,轻轻地落下来”。至于学生被打得手肿,也只是个别现象。很多情况下,当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习挨老师的戒尺后,学生回到家里也往往还要再挨上一顿打。因为,私塾是家长自己出钱请来的,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“学而优则仕”、光耀门楣,对自己的孩子淘气、不思上进觉得一种羞耻。因此父亲把鲁迅送到“全城中最严厉的书塾”那里。

老师不要要求过高,学生不要玩得过头。一些老师由于怕掌握不好惩罚的尺度,为控制自我,往往在戒尺上刻上警戒自己的文字。另外,私塾老师也大都是“方正,质朴,博学”的人,有的也希望自己将来能考取功名,也往往在戒尺上刻着警戒自己的字句。玩过头的学生看到“戒尺”便会马上想到自己的正事,伏案苦读了。

另外,“戒尺”即“戒耻”。老师以“教无所成”为耻;学生以“学无所成”为耻。是师生荣辱观的体现,也借此物警戒自己和学生:法非此不行,礼非此不齐,德非此不修,人非此不耻。

到了晚清,办西学、兴新学,学校也进行着“洋务运动”。1905年,清政府宣布废除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,旧教育的产物——私塾制度以及塾师,亦退出了历史舞台,“戒尺”也便成了惩罚教育的代名词。

我们现在还要不要“戒尺”?